哪有库房架这么高的?潮气从底下钻上来,野果还能不烂?"
"
王师傅,这木台用柏木打桩,桩底垫石灰防蛀。
"
林羽蹲下身,用炭笔在青砖上画通风道,"
底下留半尺空隙,既能走风,又能让猫儿钻进去捕鼠
——
去年咱们的粟种被老鼠咬了三成,这法子是跟镇上粮铺学的。
"
王师傅的脸色稍缓,却仍盯着
"
晾晒架朝南倾斜十五度"
的标记:"
斜着架,竹篾受力不均,容易断。
"
"
所以要用交叉榫卯。
"
张虎不知何时冒雨归来,递上用小柏木做的模型,"
就像咱们的滴灌竹筒支架,斜角对着正午太阳,晒果脯能快半成时间。
"
老人接过模型,粗糙的手指抚过榫卯接口,突然笑道:"
你这娃,比我那读私塾的儿子还灵醒。
"
他指向梁柱上的劝农图,"
当年太祖爷的垦荒队,怕是也用过类似的巧法子。
"
三日后,首批木材运抵祠堂。
张虎的衣襟磨出破洞,却笑得见牙不见眼:"
哥,咱们在后山发现个黏土矿,白中透青,县学的先生说,是烧上等陶的好料!
"
他从怀里掏出块湿润的黏土,上面还沾着半截古代陶片,刻着模糊的麦穗纹。
林羽接过黏土,发现陶片边缘有火烤痕迹,显然是前人烧制的容器残片。
(第3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