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波新章
1954年春,周小满从朝鲜战场归来后,被调入新成立的国防通讯技术研究所。
曾经在冻土中拼凑电台的经历,让他对极端环境下的通讯技术有了独特见解。
走进明亮的实验室,看着崭新的仪器设备,他摩挲着口袋里那半截早已生锈的琴弦,暗下决心要让这些实战经验转化为守护和平的力量。
研究所里,苏联专家正在讲解最新的晶体管技术,可周小满却总想起朝鲜战场上用冰棱和琴弦搭建的临时天线。
他向领导申请成立专项小组,研究"
非常规材料在应急通讯中的应用"
。
起初,不少人投来质疑的目光,认为这背离了"
高精尖"
的科研方向,但所长却拍了板:"
战场上能救命的法子,值得深挖!
"
小组的第一个难题,是模拟极寒环境下的信号传输。
周小满带着团队跑到东北的大兴安岭,在零下四十度的原始森林里,他们用冰凌、兽骨和树皮反复实验。
当看到用白桦树皮包裹的简易天线成功接收到百公里外的信号时,随行的老技术员红了眼眶:"
这和当年在朝鲜用冰棱的法子,简直一脉相承!
"
与此同时,国内掀起了工业化建设的热潮。
周小满发现,新建的工厂经常因通讯故障耽误生产调度。
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便携式应急电台,外壳用废弃的炮弹壳改造,内部线路借鉴了冻土电台的并联原理,即便部分元件损坏仍能维持基础通讯。
这种"
军工转民用"
的设备很快在各大工厂推广开来,工人们亲切地称它为"
小满电台"
。
1958年,我国决定自主研发卫星通讯技术。
周小满主动请缨,参与到天线系统的攻关项目中。
在一次头脑风暴会上,他突然想起朝鲜战场上为躲避美军侦察,将冰天线伪装成冰雕的经历,提出"
仿生隐形天线"
的概念——让天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团队经过上百次试验,最终研发出可模拟岩石纹理的碳纤维天线外壳,这项技术后来被应用于多个国防项目。
那些年,周小满经常收到各地的来信。
有东北林场的工人感谢应急电台帮他们在暴风雪中保住了木材运输线;有地质勘探队寄来照片,展示用简易材料搭建的临时通讯站;还有曾经的战友,在信中夹着用旧琴弦编织的纪念章。
这些信件被他整齐地收在铁皮箱里,和那半截来自朝鲜战场的琴弦放在一起。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周小满负责的通讯保障系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运行,确保了关键数据的实时传输。
庆功宴上,老所长举着酒杯走到他面前:"
当年你坚持研究土法子,现在看来,这些智慧的火花,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
退休后的周小满成了军事院校的客座讲师。
课堂上,他总会拿出那半截琴弦,在黑板上画出冻土电台的简易电路图:"
记住,再先进的技术,根基都在人的智慧与勇气里。
"
台下年轻学员们的笔记本上,除了严谨的公式,还记下了这段用冰与弦书写的传奇,而这些记录,终将成为新一代科研工作者攀登技术高峰的阶梯。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