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琴弦-《铁流是谁的作品》

冻土琴弦(第1页)

冻土琴弦

1952年深冬,朝鲜咸镜北道的冻土如钢铁般坚硬。

志愿军某部运输连的马车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车轮碾过冰层发出刺耳的吱呀声。

19岁的通讯员周小满蜷缩在粮袋间,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油纸包——那是连长用三个月津贴换来的半块怀表,此刻成了部队仅剩的计时工具。

"

小满!

"

驾车的老班长突然勒住缰绳,"

前面是美军封锁区,得把粮食藏进防空洞。

"

月光下,远处的探照灯如惨白的巨蟒,在雪山上空来回游弋。

周小满跳下车,却在搬粮袋时听见异常响动,扒开表层玉米,露出底下用油布裹着的发报机零件——原来这次运送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修复通讯的关键物资。

深夜,周小满跟着维修组潜入废弃的矿洞。

洞内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度,哈气瞬间凝成冰晶。

技术员老赵摘下冻得失去知觉的手套,用牙齿咬开零件包装:"

变压器烧坏了,得找替代品..."

他的目光突然落在矿洞岩壁上垂落的冰棱,"

冰的介电常数高,或许能当电容器!

"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

周小满举着马灯,看着老赵用刺刀将冰棱削成薄片,又把缴获的美军罐头盒剪成金属箔。

当冰与金属层层叠加,简易电容器初具雏形时,洞外突然传来引擎声——美军巡逻队来了!

"

快藏起来!

"

老班长将零件塞进结冰的石缝,自己却被弹片击中。

周小满扑过去时,老人从怀里掏出半截琴弦:"

用...这个..."

这是老班长战前在文工团时的二胡弦,此刻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等美军离开,周小满发现琴弦意外成了连接电路的绝佳导体。

老赵将其固定在自制的线圈上,当第一声微弱的电流声从耳机传出时,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没有合适的天线,信号根本传不出山谷。

周小满突然想起矿洞顶部垂落的冰瀑。

他系着安全绳攀爬而上,用刺刀凿下冰柱,在岩壁间架起抛物线结构。

寒风吹得他睁不开眼,手指被冰棱划出无数血痕,却死死攥着临时天线的线头。

当发报机的指示灯终于亮起,滴滴答答的电码声在矿洞回荡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

这份情报让志愿军提前转移了补给站,美军的轰炸扑了个空。

而周小满和老赵并未停下脚步,他们带着"

冻土电台"

辗转各个阵地,用冰棱、琴弦和罐头盒搭建起特殊的通讯网络。

有次在传递敌军坦克部署情报时,周小满甚至将冰天线伪装成冰雕,骗过了美军的空中侦察。

战争结束后,周小满带着那半截琴弦回到祖国。

在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冻土电台的复原装置静静陈列,旁边的展牌上写着:"

在最严酷的环境中,智慧与勇气创造了不可能。

"

每当有参观者驻足,周小满就会讲述那段用冰与弦奏响胜利电波的故事,而那半截琴弦,永远闪耀着比金属更坚韧的光芒。


(第1页)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